王建国:城市转型发展VS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几点思考
导读
2018年12月21日—23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2018年会在珠海召开,会议主题为“品质共享·人居大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在城市规划工作转隶自然资源部领导之际,城市设计工作的尺度效应成为一个非常关键,而亟待科学辨识的重要问题。
本文字数:7644字
阅读时间:21分钟
王建国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美好、富有特色、舒适宜居、和充满内涵的城市人居环境和场所营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城市设计塑造了城市形态的空间建构和岁月年轮,并使人们能够体验感知其生活意义、文化特色和视觉之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多次论及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01
系统认识城市设计
要整体辨识和科学认知当前中国城市设计的基本状况和未来发展,必须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及城市设计自身学理和纵向的时间维度去系统认识。
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党的19大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城市设计作为城市高品质发展的专业基础得到普遍认同。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诠释了自然资源部的中心工作
谈雄安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自然资源统筹、科学合理利用
谈北京建设: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身份、历史传承
2
国家顶层机构改革层面
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包括城市在内的各类空间资源隶属关系发生改变,在国家管理层面,山水林田湖草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
黄艳副部长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指出:
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共享与品质的新时代,要提倡城市环境宜居,品质,精细化。高质量的设计和营造才能提升城市品质,广泛深入的共谋共建共治才能实现共享。城市规划工作要注重城市建成区存量的改造提升和利用……要用绣花般的设计和营造。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探索更加绿色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城市的品质。
解 读
“设计和营造”包含了城市设计和建筑、景观等设计,但从面对的城市客体而言,主要是城市设计。探索适应城市存量更新改造的方法,也即是在与上位规划协同的前提下,相对于宏大叙事的小微人居环境和存量空间的设计将成为重点。同时,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从城市、景观到建筑的全链设计的专业认识、作业程序和实操方法。以数字技术方法工具变革为特征的数字化城市设计新范型将为规划实施和管理、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特色、营造宜居环境发挥关键性的科技创新和行业推动作用。
以上说明,住建部针对城市客体的管理职能重心正在改变,由对城市发展的宏观空间增长性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空间治理、管理方式转向城市内涵式、重品质、增量存量结合并逐渐以存量为主的人居环境设计营造和改善精细化管理主题。
3
18大以来对城市设计意义和作用发挥的顶层认识不断强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是对城市设计命题高层关注的开始;会议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加快规划立法工作”,此处未单独提城市,已经为后来的机构改革埋下伏笔。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对城市设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即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设计工作;指出城市设计与城市控规的关系,即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指出城市设计的对象和内容,即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指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三者的关系,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
新时代对城市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和品质内涵提升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4
城市设计的当代概念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写工作中,我尝试给出了城市设计的当代概念和定义: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和场所营造,是对包括人、自然、社会、文化、空间形态等因素在内的城市人居环境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程实践和实施管理活动。
中国城市设计命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和专业发展背景。当前的城市设计面临诸多问题,如千城一面、强度失控;旧区改造格式化操作;文化失范、记忆场所迅速消逝等。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规模的急剧扩张,随之城市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城市多重尺度、特别是大尺度空间形态上。快速城市化进程并未解决超越规模和增量的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问题。
5
城市转型发展的数量、质量与品质
数量是多和少的问题,快和慢的问题;质量是有水准的数量;品质兼具文化品位、意蕴内涵和质量。城市设计可以从三个层面助推城市从数量到质量、再从质量到品质的转型发展。
空间治理层面
城市设计不仅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桥梁,而且具有统筹绿色空间、公共空间及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引导建筑设计精细化的内涵;
文化内涵层面
城市设计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文化基因、激发大众集体记忆和场所精神的重要作用;
规划管理层面
城市设计大多依托规划管理组织实施,覆盖建筑体形、风格、色彩的引导,在空间管控和立体城市建设中,是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的有效途径。
6
狭义与广义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从古到今一直就有。
狭义的城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对于城市发展建设的“人工干预”,干预的主体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规划师和建筑师,对象则是包括各种社会活动的空间形态载体,而这很多都是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历史上很多优秀的城市设计及其相关的人居建成环境案例都是这样,这些经典城市设计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产生了专业上的显著影响,是一种“决定论”驾驭的设计和工程实施管理的城市设计。
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发生在世界各个城市角落中的基于个体诉求或社区集体诉求的一种多元、多义、多价的形态环境营建活动。他们通过渐进、试错、累积、小规模和“非专业”的方式营造了我们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对于环境具有敏感和自适应的“行为主义”城市设计。
02
中国常见的城市设计工作
中国正在开展的四类常见的城市设计工作。
1
配合城市特定层次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
使得城市设计在法定的科学规划前置导控下更加具有操作实效性,并对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如各类总体城市设计、规划片区城市设计等。
案 例
1、南京总体城市设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南京总体城市设计(山、水、城、林的设计管控)
2、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成果完成后结合城市控规编制纳入城市法定规划管理)
城市设计介入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与城市特定层次的法定规划同时编制城市设计,或者城市设计探索先行,而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跟进管控内容。
云山珠水,一城相系
2
概念性城市设计
针对城市中一些尚存在多重选择和建设开发可能性的用地,或是突发性城市事件引领下可能开发建设的用地,组织头脑风暴式的总体城市设计概念和建设思路探讨。如雄安新区起步区、启动区,北京副中心的城市设计等。
案 例
体现“蓝绿交织、水城交融”和“千年城市”理念的雄安新区起步区和北京副中心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
3
特定的主题性城市设计
这是针对城市中一些尚存多重选择和建设开发可能的用地,或是突发性城市事件引领下可能开发建设的用地开展城市设计,是就城市建设发展中特定的环境优化和特色场所营造等命题提出城市设计实施项目。
案 例
北京类四合院改造——菊儿胡同
4
地段城市设计抑或建筑群的城市设计
这类城市设计是就城市建设发展中特定的历史文化保护、特色场所营造等命题提出城市设计实施项目,如实施性广场、街道、市政、建筑工程项目等。
案 例
上海静安寺广场、西安鼓楼广场
通过建筑设计实现有品质的城市微更新:大理书院
03
城市设计工作的尺度效应
在城市规划工作转隶自然资源部领导之际,城市设计工作的尺度效应成为一个非常关键,而亟待科学辨识的重要问题。
城市规划:社会、经济、空间(生态)发展协同。法条规则、管控协调是核心;
建筑设计:实用/经济/绿色/美观,功能和原创是关键;
城市设计:面对多重业主的环境和特色营造,兼具管控协调和原创。
城市规划是自上而下的管控+引导的价值取向;城市设计是大尺度的管控引导,中小尺度管控原创结合的价值取向;建筑设计是自下而上的原创设计取向+城市设计引导的环境取向。
中国城市设计的特点
19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建设主要依托法定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在引导城市发展和建设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城市设计,除了建筑设计或者景观设计主导的局部环境和工程性项目外,大多需要面对城市新区拓展、各类开发区建设、历史城市和历史城区改造的大尺度城市设计实践命题。并普遍涉及中国法定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总体规划和片区规划编制单元、规模常常以平方公里为计量单位。
当代中国大尺度城市设计面对的空间形态不仅包含物质空间系统,而且包含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系统、建设导引和规划管理,涉及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类产权地块的合理处置,需要达成的设计目标比以往更加复杂而多元,且还要针对包容一定“不确定性”的专业应对。
大尺度城市设计:多重尺度(总体层面、片区层面、地段层面)的客体对象,贯彻城市形态整体性思考。
案 例
针对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形态优化目标的大尺度城市设计基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城市设计高度研究
南京老城高度结构图(GIS多因子互动、迭代计算结果)+城市特色风貌设计双向校核
高度分布结构三维图
与控规编制团队合作进行地块复核校正,通过计算后的合理阈值区间协商并合理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反复研磨,形成结合控规成果后的南京老城建筑高度导控的“一张图”。成果表明:数字化城市设计是真正能结合法定规划付诸实施的城市设计。
以往的城市天际线主要依据视觉美学的定性判断,而今天就可以在美学判断基础上结合数字化的导控成果,成果与控规地块的精细管理属性完全吻合,是真正可以实施的城市设计成果。如南京老城高度研究中的玄武湖天际线研究。
经典的旧金山城市天际线研究
公众最喜爱的玄武湖天际线
个人感悟
1 城市设计最新发展主要依托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科技革命,由此开始能够真正应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对象及其总体性的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品质管理。相对说,城市设计在尺度上处理和协调中微观尺度的建筑、景观、是市政交通设施的设计相对简单,工作界面相对清晰,历史上已有较多成熟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工具。
2 “基于人机互动的大尺度城市设计”由于其数字化属性,创造性地产生了开放包容、且可实时完善更新的“数据库成果“,所以可与规划管理发生较以往更加直接而有效的衔接,基本具有了以往狭义城市规划的专业属性,“用设计做规划”在未来将成为”共享与品质的新时代“和“城市环境宜居,品质,精细化”的主要抓手。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和场所营造。
建构机理揭示了城市形态形成、演化和变异的内在动力和组构属性。城市设计所研究的城市形态建构既有其独立价值,又与城市规划的“协同”、“管控”、“引导”和“蓝图“实现直接相关;这部分工作主要与总体及片区层面的法定规划相关,除城市建成区存量更新等,或许会逐渐转隶自资部。
场所营造蕴含着城市设计环境形塑和设计创意的独特价值。城镇发展历史上经典或当代富有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城市空间环境都是创意“设计”营造的结晶,尤其是在人作为“个体”感知、认知和体验的尺度上。主要与中小尺度、乃至小微尺度相关的“绣花般的设计”,今后会成为住建部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设计案例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
(1)基于“建构机理”研究的多源数据集成,及其在规划设计层面的交互整合,大规模系统运用多源大数据方法,全域性,多维度、多向量。
数字化通风环境管控模拟,构建广州风廊控制体系,填补广州风环境方面的规划管理空白。
基于三维数据模型的城市高度控制预测,建立广州市域范围城市空间。模型海量数据库,有效辅助规划设计。
手机信令、Flickr、业态活力POI大数据分析,为城市风貌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方法。
(2)大数据结合小数据(颗粒与精度)明晰更为精确的城市形态建构。一方面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方法,来揭示广州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同时在重点片区采用小数据的矫正方法进行详尽的精细化设计。
(3)建立秩序协调的高度分区(环境品质和建筑精细化管理的依据)
三维城市形态分析模型的建构:以GIS为平台,3个步骤,建构三维城市形态互动模型。
(4)根据参评地块与相似地块、邻近地块、同类性质地块之间的参照关系,结合过去五年已批待建的合理项目数据所敏感反映出的用地条件关系,动态确定各用地潜在的合理容积量区间。
(5)建立秩序协调的高度分区
由用地之间依据性质相同、条件相似、区位邻近的原则建立的动态参照关系,通过大规模迭代计算得到市域范围44000个地块自发生长的基本高度区间,为城市设计提供基本高度框架。
红色为参照地块高度示意,蓝色为计算地块高度示意
(6)城市形态的分区引导(城市总体尺度的建筑精细化管理)
1)三层分区、十级高度,作为引导基准
高度严格控制区
一至三级高度区,共140个功能单元,控制建设量及建筑高度,维护城市的生态本底
高度普通控制区
四至七级高度区:共176个功能单元,是城市形态本底,需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山体廊道、风廊以及视线廊道的控高要求
高度优先发展区
十、九级高度区(城市标志地区):共12个功能单元,是最高层级的城市标志区,包括珠江新城至黄埔临港经济区、白鹅潭、南站地区
八级高度区(高度优先发展区):共54个功能单元,高层集中地区,与城市标志区共同形成优美的城市轮廓线
会议现场
2)与城市中心体系呼应的城市高度“梯级秩序”
构建与城市中心体系对应的城市高度“梯级秩序”,一方面有序化城市高度,另一方面强化功能中心的城市意向。
一级标识地区
广州塔-珠江新城-第二商务区(含金融城),南沙中心区,形成广州的最高等级标识地区;
二级标识地区
天河北-南中轴,琶洲,白鹅潭、广州南站、形成广州城市的次高等级标识地区;
三级标识地区
番禺、花都、增城,均需加强城市副中心意向。
3)城市高度分区引导建议:分为“基准高度”、“标识高度”控制。
关于规划设计院体制和工作的随想
规划设计院以往主要从事与规划管理直接相关的大中尺度城市设计项目业务,今天则需要守住与空间规划“协调”和“协同”的根本,并将其成为更为广义的空间规划实施在形态尺度上传递转换的有效抓手。同时吸纳并合作更多的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和艺术家从事城市设计成果的具体实施工作。其主要工作会“自上而下”开展,并定位在基于资源统筹、协调、管理的“空间规划”和基于百姓真实获得感的“环境营造”和“空间设计”之间。
规划转隶对于大型规划机构而言,会对其经验存量和技术规模优势带来一定挑战,原先坐享“龙头“的计划经济红利,现在要和国土、生态、发改、农林水等专项规划融合共事并分享,从业人员需要有新的认知格局,规划编制的观念和思想也需要转型。从城市设计角度看,与空间资源对应的一定是具有开放包容性、同时具有大概率决策优化特征的数字化大尺度城市设计。
我曾经分析过建筑师参与城市设计工作的特点:
1、具有城市空间组织的艺术想象和设计能力,善于把握地形地貌、生物气候等条件赋予的城市视觉环境特征;
2、在概念性城市设计和工程实施性城市设计两端,建筑师可以发挥能动而直接的专业驾驭作用;
3、建筑师是“城市修补”、“文脉连续性”保障、“留住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的直接贡献者;
关于规划师和建筑师参与城市设计工作,前些年,有规划专家提出“用设计做规划”,意图从三维乃至多维的视角观照城市规划,如地形地貌、空间组织、建筑布局的设计创意等,同时应该关注人的活动和人们对规划成果的实际认知和体验。
对于建筑师群体而言,同样需要从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多维视角观照建筑设计、特别是当建筑师及其群体接触到大尺度的建筑群、乃至直接接触城市设计的命题时,以往仅仅强调一般的场地分析模式和形式生成过程、基于单一业主的本体建构逻辑、个性设计创意和“灵感”就不堪敷用。同样需要“用规划做设计”。
在城市转型发展、规划转隶背景下,规划师同样需要终身学习,有效参与城市设计工作:不难想象,在未来城市设计实务工作中,将涉及更为广泛的城市和环境尺度多重系统并置处理、公共和私有等多重主体的利益分配和协调、复杂产权地块与规划设计引导和管控的关系、多重尺度城市建筑形态处理、特色场所营造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驾驭能力。而这些恰恰是规划师今天需要在以往存量计划经济和“统管统批统建”思维定式外,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转型所必须“终身学习”的内容。
亦即:”在以前的“宏观”、“整体”、“系统”和“周全”基础上,充实今天的“多重尺度”、“局部重点”、“碎片存量”、“复杂客体”和“品质体验”,真实和近距离接近老百姓的“获得感”,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而营造新时代美好生活所要求的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规划专业学科关注的主要是大尺度城市设计,大尺度城市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创意的“赋形”,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弄清空间形态中的要素构成、耦合及互动方式,特别是了解并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组织方式和演进变化的原理。我们所感知、认识、体验和使用的空间性格究竟是如何组织建构?如果将其置于时间的维度中,物质空间又是如何动态变化的(四维城市、多维城市)?影响作用要素是什么呢?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城市形态“一果多因“描述中又有无规律性现象呢?
城市历史发展中的形态演进究竟是依靠个体互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还是依据科学原则抑或社会规则的理性选择、抑或两者的结合?所有这些就构成了所谓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的核心研究内容。
关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设计具有自身的专业学理和独特性,其真正的发展历史比规划更为悠久,小尺度城市设计偏向于建筑学的学理逻辑,而大尺度城市设计则必须依托法定规划,“八分管理、二份自为”。“自为”主要是指城市设计所关注的城市山水格局、理想人居环境、历史人文传承等内容并不受规划编制时限的约束,是“千年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总体看,城市设计是城乡规划在空间形构安排实施的基本保障和具体化,是形成基于产权地块的场所感知丰厚度、空间利用和社区活动的杂揉多样性、保障建筑设计价值体现的主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最终,城市设计将营造有“温度”、“厚度”、“精度”、“深度”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场所环境。
相关阅读